Search

看到這篇文章,我想起我的外婆。

爸媽離婚後,判給媽媽輔養的我,被丟在台東跟外公...

  • Share this:

看到這篇文章,我想起我的外婆。

爸媽離婚後,判給媽媽輔養的我,被丟在台東跟外公、外婆生活。外婆有嚴重的囤積行為,她的房間被層層疊疊的行李箱所環繞,而且每個行李箱內,都有她用麥克筆直接寫在箱蓋內側的內容物清單。每隔一段時間,她都會翻箱倒櫃、打開行李箱清點內容物,確認無誤才能安心度日;萬一清點之後有所出入,則免不了又會和外公爆發一頓爭吵,質疑他把東西「偷去送給壞女人或是隔壁的寡婦」。

從小旁觀失序的日常,然後看著媽媽、舅舅、阿姨相繼複製同樣的囤積行為,甚至媽媽又複製了同樣荒謬的婚姻生活(而且還兩次),我只覺得悲傷和無力,悲傷的是他們無法跳出這個迴圈;無力的是,等到我認知到囤積是怎麼一回事,以及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時,他們都已經離開了我的生命。外婆和媽媽過世了,母系親戚則因為成功盜領我媽的數百萬遺產,而全數消失無蹤。

雖然我被母系親戚「斷捨離」,但光明面是我從此切斷這些與囤積相關的負面連結,活成了與他們截然不同的樣子。我是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小孩,因此我看待「囤積」這件事情,絕非抱著膚淺的「窺奇」角度,而是真真實實地感同身受。

順道一提,前幾天,有人留言罵我消費高姓立委,我很難過。這些留言者,多半不知道自己在別人版上罵人,會在別人心裡留下多大的陰影。

簡單講,是網友和粉絲一直傳新聞給我看,問我可以怎麼處理,是別人在她的臉書上 tag 我的粉專,導致她主動來我的臉書留言,怎麼變成是我在消費她了呢?

後續之所以有媒體採訪我,並不是因為我兼具整理師身分,而是因為我是《囤積解密》這本書的作者。這是華文界第一本、也是唯一一本探討囤積症的專書,高姓立委聲稱自己有囤積症,媒體因此採訪寫過囤積症專書的研究者,也是理所當然。

事實上,我是因為2015年寫了這本書,不斷有人問我家中有囤積者該如何進行協助,我才會在事隔兩年多之後持續進修,並拿到了「美國專業整理師協會」的專家資格。只因為媒體採訪我關於囤積症的事,就暗指我是個蹭熱度、沒品德的整理師,邏輯是不是太怪、也太自以為是了呢?

我能做的,就是在有媒體採訪機會時,讓大眾了解真正的囤積症究竟是什麼,因為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研究,而且還有切身之痛。但媒體會斷章取義,寫出來的未必是我的本意或受訪時所表達的完整意思,所以當廖哥找我做相關直播時,我也欣然同意,如此而已。

我從粉專上刪掉媒體採訪我的那篇文章,並不代表我心虛,而是我懶得再看到類似的垃圾留言。我真心想告訴這些酸民,「時間很寶貴,你們留言酸我的時間,不如拿去清理你家的雜物。」


Tags:

About author
2012年,Phyllis發表了《零雜物》一書。這本書令許多讀者獲得了清除雜物的勇氣和力量,並如願展開輕盈自在的嶄新生活。 然而,在試圖說服親友去蕪存菁時,不少人卻遭遇到嚴重的挫折,雙方為此劍拔弩張、爭吵不斷,情況就像當年她與母親的翻版,這使她決定替母親的囤積行為解密,並為有同樣困擾的家屬解套。 在深入探索的過程中,她發現原來囤積是一種病,一種在消費社會中不算罕見的心理疾病。依國外的研究成果推估,台灣至少有近百萬人受「囤積症」影響,受牽連的親友更可達數百萬之譜!但台灣少有在地研究,社會大眾對囤積者也缺乏認識,更遑論有相關資源能提供必要的協助。 也因此,Phyllis希望藉由豐富的研究資料、精采的個案描寫(有趣的是,就連普普藝術大師安迪.沃荷也名列其中),以及含括文學、藝術、電影、媒體報導等多元視角,帶領大家了解大量積累和死守物品是怎麼一回事,進而對囤積者有更多同理,並讓囤積者及其家屬有機會走出困境,重拾生活空間和生命品質。
從設計裝修到居家整理,讓 Phyllis 協助您​打造出「零雜物」的簡約空間!有事請寫 email 至 [email protected],謝謝。
View all posts